近年来,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以“五育并举、立德树人”为根本遵循,将校园足球作为深化体教融合、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,走出了一条“以球润德、以球促学、以球强体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在2024年“省长杯”足球联赛中,学校男足时隔十年再夺全省冠军,女足斩获季军,双双创造历史最佳战绩;女子五人制足球联赛获亚军,男子五人制位列第四;田径队省赛斩获4金4银4铜,男子团体总分跃居全省第三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全省教育同仁鼎力支持的结果,更是全校师生勠力同心、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。现将我校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经验汇报如下:
一、立足“五育并举”,构建体育育人新格局
学校始终将体育工作置于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战略高度,以足球为载体,深化“三全育人”改革。
一是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
严格落实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辽体办字〔2021〕130号)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等文件精神,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设立专项预算,校党委高度重视足球工作,建立“校长牵头、分管副校长主抓、纪委书记督查赛风赛纪、体育部具体实施、多部门协同”的工作机制。校领导班子每学期专题研究足球工作,校长亲自部署“省长杯”备战方案,形成“全校一盘棋”的保障体系。
二是以赛促训打造特色品牌
以“省长杯”为龙头,构建“校级联赛—市级选拔—省级决赛”三级竞赛体系,年均举办参加足球赛事60余场,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。2019年我校获批教育部“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‘一校一品’示范基地”,2022年通过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验收,足球品牌效应持续彰显。
三是立德树人融入训练全程
创新“思政+足球”育人模式,在训练中开设“冠军精神培育课”,通过复盘2024年男足关键逆转战例,剖析团队协作、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,提炼“永不放弃、永不骄傲、永不妥协”的“三不精神”,将其纳入队风建设核心内容,培养队员家国情怀、规则意识和抗挫能力。
二、深化改革创新,构建校队培育新体系
聚焦“选才、育才、用才”全链条,打造专业化、科学化、可持续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。
一是“三师团队”夯实专业根基
学校组建“专业教练+体能师+康复师”复合型团队。2名教练通过亚足联C级认证,聘请职业俱乐部教练担任赛前集训指导,形成“技术训练—战术演练—心理辅导”闭环,实现教练团队专业化;建立队员体能数据库,通过(GymSmart)运动负荷检测系统动态监测运动负荷,耐力测试达标率提升23%,实现体能训练数据化;专职运动康复师制定个性化恢复方案,实现康复保障科学化。
二是梯队建设实现生源优化
学校运用储备的省级、国家级校园足球裁判员身份开展招生宣传,近三年吸引青海、吉林等省份足球特长生50余名,主力队员稳定在23人左右,实现招生宣传精准化;通过参加全国U19青年足球赛等高水平赛事,提升学校知名度,形成“以赛促招”良性循环,实现竞赛平台高端化。
三是课程模块实现精准培养
学校把足球技术细分20项子技能,实施“静态定位—动态对抗”分级训练;战术运用沙盘推演、视频分析强化阵地攻防意识;体能设计“爆发力—耐力—柔韧性”循环训练包;心理开展“逆境模拟训练”,培养队员抗压能力和领导力,构建起技术模块、战术模块、体能模块、心理模块“四维融合”的训练体系。
三、创新激励机制,激发师生内生新动力
学校以“物质激励+精神引领+制度保障”激发师生参与热情。
一是双轨激励提升获得感
省级赛事前三名指导教师奖励2000-5000元奖金,设立“足球突出贡献奖”,在全校表彰大会上由校领导颁奖,给予精神奖励。
二是激活校园体育育人氛围
对足球联赛获奖队员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、体育课程优秀评级及奖学金加分政策,各学院可配套创新创业学分奖励,构建“竞技成绩+课程学分+荣誉表彰”三位一体的体育育人激励机制,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。
四、正视问题挑战,明确未来发展新方向
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学校仍面临三大瓶颈:
一是资金保障需加强。高水平器材更新,训练场地智能化改造明显不足,拟通过校企专项合作经费、社会赞助多元筹资。
二是赛制优化,进入总决赛前八强队伍,采取主客场进校园,加强校际间学习交流及校园足球文化宣传。
三是赛事合并。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本科组与高职组统一合并为校园组,呼吁“省长杯”足球联赛也考虑这一因素,进行整合,统一比赛。
下一步,我校将重点完善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与破格机制,建立“以赛促教”量化指标体系;出台《体育运动队竞赛管理办法》,规范队伍建设,推动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。
各位领导、同仁,校园足球是教育改革的缩影更是立德树人的载体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将以“省长杯”为新起点,持续深化体教融合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!
体育教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