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,弘扬工匠精神,匠心传承,“纸”向未来先锋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晓健、郭聃雪两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于7月26日—27日走进辽沈大地非遗文化现场开展实践活动,通过实地探访冯元平剪纸博物馆、武功山社会党群服务中心及辽河非遗美学馆,沉浸式体验剪纸艺术魅力,推动非遗文化在基层社区“活态传承”。
走进冯元平剪纸博物馆:探寻剪纸背后的文化基因
活动首站,师生团队来到冯元平剪纸博物馆。作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冯元平向师生展示了《归来兮》《鸟趣》《憧憬》等代表作,一张红纸、一把剪刀在他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。“剪纸不仅是技艺,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。”冯老师以“囍”字为例,讲解纹样中蕴含的阴阳哲学与民俗信仰。学生们在展柜前驻足良久,队员赵悦感慨:“原来每道折痕都有讲究,方寸之间藏着千年智慧。


社区互动教学:让非遗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“快看,我上直播啦!”居民李阿姨举着刚剪好的“蝴蝶”,兴奋地指着抖音直播间里自己的特写镜头。团队在武功山社区开展剪纸互动时,同步开启抖音直播。现场居民们一边创作,一边在直播间里寻找自己的身影,看到网友点赞时纷纷露出惊喜的笑容。“没想到我们老人家的剪纸也能成网红!”65岁的郑阿姨打趣道,手中的剪刀却不停,又剪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鸳鸯。直播间累计点赞破万,让传统非遗在欢声笑语中“潮”了起来。
在武功山社会党群服务中心,实践团队将非遗课堂搬到群众身边。活动期间,团队还开展了非遗文化认知度问卷调查,收集居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议。本次活动共吸引50余位社区居民参与,发放问卷40份,为后续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冯元平老师表示:“这种互动打破了非遗‘高冷’印象,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。”活动累计创作剪纸作品50余件,部分作品将用于社区文化墙建设。



美学馆深度研学:匠心精神薪火相传
在辽河非遗美学馆的实践环节,冯元平亲自指导学生完成“辽宁地标”主题剪纸创作。从选纸、打稿到运剪,学生们在反复实践中体会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。“蝴蝶翅膀的锯齿纹要‘稳、准、慢’,这和咱们服务行业追求细节的理念不谋而合。”队员邓如龙在实训笔记中写道。
队员唐淼在辽河非遗美学馆学习后深有感触:“冯老师手把手教我剪纸的每一个细节,让我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传承。这种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的态度,不仅适用于传统工艺,同样值得我们在软件开发中践行。未来我会将这份匠心精神融入专业学习,并用所学技能回馈社会。”



构建传承新范式:专业融合激活非遗生命力
此次实践凸显“非遗+专业”特色。各专业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内涵,并将其创新融入专业实践。旅游管理、艺术设计、商业管理等专业结合学科特色,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非遗传承方案。学生们表示,将把剪纸艺术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延续到专业学习中,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。此次活动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,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探索出新路径。
随着一幅幅剪纸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青年学子们用指尖的温度传递着文化薪火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:当传统技艺遇见青春力量,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必将历久弥新。
